故乡的年
李帆
小时侯总盼着过年,不仅因为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打灯笼、挣压岁钱,还有一种特别新奇的气氛。
小时候喝过“腊八粥”就有年味了,办年货、磨糯米、打豆腐、蒸糕炸丸子,忙的不亦乐乎。
扫尘,故乡把腊月十八、十九为扫尘日,有“十八扫脏,十九扫旧”之说,腊月十八、十九家家户户扫尘,已成了传统习俗。这一天人们用竹稍扎成长长的扫把,把屋里房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把陈旧的字画取下,换成新买的“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有的配上“勤俭持家本,谦恭处事长”的对联。位置最尊的地方是堂屋(客厅)的朝南的墙上挂上中堂,有的是领袖大幅画像,有的则是百花争艳图。门口的坑坑洼洼也填上新土,妇女们要清洗被子床单,把菜盘饭碗刷得铮亮,为的是干干净净迎新年。
祭灶,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称“祭灶”,便形成了过年的第一个高潮。记得这一天晚饭前,母亲在灶台上摆一只杀好的大公鸡、一盘米花糖,点上香招呼我们跪在灶前,只听母亲口中念道“灶王爷请上路,小孩多不懂事,吵了你一年,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之后,春节的各项活动就拉开序幕,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
除夕上午八九点钟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春联多是迎春接福的内容,也有讲究的人家创作反映心境的对联。最多的是“福星高照,金玉满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对联。贴完对联后,还要贴过门笺,贴窗户傍,贴窗花,房间、院落顿时焕然一新,花花绿绿的过门笺随风飘拂,很有过年的气氛。
大年三十这天倒是安静的,该办的办了,屋里房外干干净净,连水缸里的水都装的满满的。老家年三十不吃中午饭几乎成了习俗。我想这是大人忙于烧年饭 ,无暇顾及吧。小时侯兄弟姐妹多,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一年里吃不上几回肉。烧年饭时我就早早的钻进厨房,站在灶台边,母亲把剔下的肉骨头递给我,让我饱口福。
夜幕降临,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开始响起来,年夜饭开始了。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很看重年夜饭,先要紧闭大门,免的有人打扰冲了财气。菜肴很丰盛,鸡鱼肉蛋俱全,一条鱼是少不了的,鱼是不准吃光的,寓意“年年有余”。既使没有满桌人吃饭,筷子也要摆上十双,预示着“十全十美”。
三十晚上坐一宿。除夕夜一家人要“守岁”, 吃过年夜饭 ,顽皮的孩子们拎着用小玻璃罐头瓶子做的灯笼到外去玩耍,大人们则看晚会、聊家常、包年夜饺子,这顿饺子既含辞旧迎新的“交子”之意,又预示着“越吃越有”。包饺子时绝对不会忘了往里面包几枚“福钱”(就是分值的硬币),谁吃到了,这一年里就会有福气。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不知哪家先放的第一个大炮,把人们从梦中惊醒,于是鞭炮声越来越密,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满脸喜悦,匆匆吃点饺子就出门拜年。先在本村,再转到邻村的亲友家,大人握手抱拳说一些祝福的话,孩子们则满家串,收获着瓜子糖块,有的还能拜到一元两元的压岁钱,这就成为向其他伙伴炫耀的资本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也早就没有了过年穿新衣、挣压岁钱、改善生活的那种期盼和感受了。但在老家过年,仍然可以感受到故乡那浓浓的年味和温暖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