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生的事
吴士美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理应成为一种最朴素、最优雅的生活方式,也应成为一生的事。读书即生活。
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书籍被称为“人类知识的载体”、“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用书中的智慧充实自己,沿着进步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进步。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生是短暂的,个人是渺小的,我们游弋在浩瀚书籍的海洋里,打开精神世界的宝库,能获得现实里没有过的人生经历与感悟。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也许看起来读书和不读书没什么两样,其实是一个坐在井里狭隘地观光,一个坐在草原上宽敞地观光。我在读书中真切的感悟到:读书要学会选择,读书要善于思考,读书贵在坚持。读书使人增长知识、提高品位、怡情养性、滋养心灵、愉悦精神、更新思想、康乐有为。
读书能改变人生。无数名人的故事、历史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知识能改变命运,恢复高考41年来,众多知青通过读书考入大学校门,走出原来的生活轨迹,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习近平在世界读书日讲述了他与书的故事。五六岁时读了母亲为他买的两个版本的岳飞小人书,“精忠报国”四个字铭记在心,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文革时他天天读“三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里面的精句他都能背下来。在陕北农村插队时,他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他走了30里路借来这本书读,后来那个知青又走了30里路取回这本书。1998-2002年,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性格随和、平实、文艺才能出众的知青程虹,1974年下乡插队到河南郏县“广阔天地乡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板厂村生产队,曾是铁姑娘生产队长,忙中挤时间坚持读书。1978年2月20日考入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离开板厂村的欢送会上,要离开亲如儿女的“家人”、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她哭了。1982年大学毕业后,师从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一凡读博,获文学博士,在首都经贸大学外语系任教30余年,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她在北京大学进修时,与时任北大团委书记的李克强相识结婚,育有一女。2014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非洲,夫人随行。这是程虹第一次随李克强出访,首次正式亮相,从书斋走向前台。她低调做人,不愿离开教学第一线,“她非常喜欢做老师,做学问,做科研,对学生、同事很亲切”。
活出人生质量的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幼喜爱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被图书馆浩瀚的书籍迷住,整日徜徉在书的海洋里。1998年末,88岁的杨绛先生失去了女儿阿瑗和丈夫钱钟书,致命的打击让她痛彻心扉。但没有倒下,她读了柏拉图的《斐多》一书,以羸弱的身体硬朗朗地站起来了,并翻译了《斐多》这本书,投入了全部心神,忘记了自我。103岁的杨绛先生已走到了人生的边缘,仍读书自娱,心静如水。她那种“向死而生”的坦然的睿智、理性令人吃惊。和她同住南沙沟小区的老人一批批地走了,杨绛先生也等着动身,只是她边读书、边书写,不让时光白白流逝。除每天定时读书外,还坚持每天握笔书写,由90分钟逐渐减少到20分钟,直至无力悬腕握笔,实在让人感动、钦佩。
杨绛先生一直以来是我心中的偶像,向她致敬,向她学习。进入耄耋之年的我和我的先生都带病生存,日渐苍老,我们依然每天像恋爱时那样坚持以读书为乐,只求点点进步。深知夕阳黄金时光不多了,要更加珍惜每天的分分秒秒,尽享世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