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山东365bet最稳定网址_365平台靠谱吗_365体育备用网站贤达

         

        记着名外科专家王训颎教授 

         

        王训颎(1915—2003),青岛市肝胆外科创始人,曾任青岛市立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兼职教授,365bet最稳定网址_365平台靠谱吗_365体育备用网站青岛市委副主委、名誉主委。 

        王训颎年少时就读于北京崇实中学,1935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同时具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和国民政府的学士学位。毕业后,他经过竞争考核成为当年唯一的留校毕业生,任成都齐鲁华西二大学联合医院外科医师(齐鲁大学在抗战时期西迁四川)。1947年底,王训颎到青岛市立医院任外科二部主任,1950年任该院主治医师及外科主任。他在市立医院度过了五十五年从医岁月,将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他全部的精力和热情,他毕生的真诚和温暖,统统献给了青岛的医疗事业。 

        1951年,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报名参加青岛市抗美援朝医疗大队,时任二大队(手术队)副大队长,参加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的工作。在当时艰苦危险的环境下,王训颎依然工作得脚踏实地,有板有眼。即使战地抢救时的手术也依然一丝不苟,甚至可以拿图谱对照。他还认真观察学习驻地医院的管理体制,市立医院外三病房在195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其推选病员代表、召开工休座谈会等优秀做法就借鉴于抗美援朝医疗队的管理经验。 

        1952年,王训颎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同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之后由青岛医学院聘为外科教授。王训颎自解放前便在青医附院兼职,手术以胸科为主,但临床外科各个专业都很全面。他从医60年,在市立医院可以说“从头干到脚”,从脑外、胸外、普外、泌尿外、烧伤、口腔外科到妇产科,几乎外科所有的专业都做了大量的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很多领域也都各有建树。 

        在脑外科方面,王训颎在青岛市立医院最早开展颅脑手术,“前额叶离断术”、“三叉神经颅内切断”、“脑积水引流术”、“脑外伤的血肿清除”等都是他50年代带领开展的。当时脑科器械国内没有生产,如脑露钩、马氏银夹、银夹钳、银夹台等,都是他找来图样,亲自摸索尺寸比例,再指导市内厂家生产。这套器械在市立医院外科应用多年,与后来国家标准生产的完全一样。在抢救大面积烧伤方面,王训颎带领的市立医院外科首创了“皮浆植皮”用以扩大植皮面积的技术革新。20多年后,积水潭医院在王训颎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微粒皮植皮”术,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食道切除”等早期的胸科手术也是王训颎带领开展的,1954年前后,医院有了正压呼吸机后,王训颎又开展了“肺叶切除”等手术。 

        “胆道蛔虫病”和胆石症是六七十年代常见的外科疾病。1956年,王训颎总结“胆道蛔虫病”数百例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提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在《中华外科杂志》中文版和英文版发表论文《胆道蛔虫病附141例分析报告》,1957年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胆道蛔虫病402例分析报告》,1957年和1958年分别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胆道蛔虫病与胆石的关系》、《黑色胆结石结构、成分及发生机理》等论文,在我国最早提出了胆道蛔虫病、胆道感染是胆石病的重要成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重视,对减少发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训颎对胆石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于1959年被国家列入建国后10年外科进展内容,所撰写《热带病学》一书被英国引证。 

        1969年,王训颎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创建了肝胆外科,率先成立胆石研究小组。这是我国较早建立的、独立的肝胆外科专业学科,于1996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特色专科”。在胆道重建手术中,由王训颎创立的利用人工肠套叠及定向肠襻引流防止胆肠返流的方法,被国内外众多外科医生应用(《胆肠内引流》,《普外临床》,1986年第1卷第3期第228—233页)。针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王训颎开创了《“3”式脾肾分流术》(《中华外科杂志》,1979年第17卷第6期第496—497页)。并采用了“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术”(《中华外科杂志》,1980年第18卷第1期第71—72页),以较小的创伤治疗顽固性腹水。1973年由王训颎主持编写的“胆石症”一书正式出版,书中对胆石症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的手术改良方法和独特的见解,同时填补了中西医结合胆石症方面的不足,1982年获山东省卫生厅颁发科研二等奖。1978年,王训颎领导下的市立医院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对胆石症的治疗和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及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82年,王训颎在美国《外科消化杂志》发表了《东方胆石病》一文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主要学术观点被国内外诸多学者引用。 

        王训颎治学严谨,对工作精益求精,由他创建的一整套外科基本操作模式与方法,独具特色,至今仍然属于国内外一流水平。在他眼中,每一个病人,无论简单手术,还是复杂手术,都是一个独特的、需要慎重研究的“个别病例”。他常引用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永远不应带着先入之见开始某种手术,他应准备从很多不同的手术方式中选择对本病例最适合、最有利的手术方案。王训颎非常强调手术的规范化和严谨化,反对当时“手术就像画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的说法:“病人的身体不是一张画纸,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哪能这样随意?外科医生的每个动作都必须规范和标准。”在他的更衣橱里,一直贴着用拉丁文写的这样一句话“爱护组织”。就是本着这种态度,他在极具风险的外科专业从医六十年,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和医源性损伤。 

        王训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非常重视对年轻医护人员的培养,他以基本功教育为着力点,在手术科室开展“三基”、“三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密制度)教育。他常说,外科手术基本功要过硬,如果每打一个结能省下01秒的时间,那么整台手术就能缩短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他反对年轻医师在病人身上练习技术,亲自设计制作了“手术技术操作训练版”,教年轻医师练习止血、打结、缝合等基本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外科精英。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重视对医生的培养,也同样重视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在他主持全国急腹症会议、青岛市医学学术交流年会时,都要求有护士论文参加。他一手创建的肝胆外科技术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建设合理,始终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王训颎他一生信守“医以德为先”,时常告诫年轻医生“一个医生要想被病人信任和尊重,他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形象,信任并遵从自己的良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医六十年间,他始终对病人宽厚温和,细心有加,无论贫富老幼皆一视同仁,对经济上、条件上有困难的特殊病人尤为关照。1965年他带领巡回医疗队在崂山县马戈庄公社医院工作半年,精湛技术广为传播,时隔几十年后,仍有农村病人辗转打听曾在马戈庄“开刀”的王院长。即使在文革期间,他身处逆境,被派到急症室值三班,也依然心怀坦荡,毫无怨言,以乐观情绪面对工作分配,把全副精力投入医疗事业,他的精神带动周围许多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文革期间最混乱的时候,市立医院外科依旧坚持写病历、出成果,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 

        王训颎注重医德修养,为病人考虑每个细节,要求医生要有医生样,护士要有护士样:医护人员在病房内不允许大声说话,传叫电话,走步的声音要求做到“行走如风”,即保持快而轻的步伐;查房时汇报病情必须准确的应用医学术语,决不允许指点病人的身体部位或用医生自己的身体来表述位置;护士叫号不能直呼序号,必须称呼某某同志;要认真倾听病人讲话,从举止到说话要给病人安慰感;为病人查体时要拉上布帘,充分保护病人隐私。他会尾随违反规定穿白大褂上街的医生,观察路人的反应;会不顾老院长的身份,和围堵医院门口的小摊贩争执不休;会在全市卫生系统范围内联名倡议开展行风建设;会在专业学会带头抨击医学科研中的欺诈行为,放一个半小时的幻灯片痛斥“学术腐败”;会为减少病人额外痛苦和交叉感染危险,在八十四岁高龄亲自签名呼吁将手指取血改为耳垂取血……他不仅是一名品德高尚的医生,也是一名为病人权利和医德建设奋斗终生的战士。 

        王训颎教授作为国内着名的资深外科专家,对我国胆道外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方面有极高的水平和极深的造诣,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主持我国第一届胆道外科学术会议,参与组建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会,并担任委员、资深顾问;他曾任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会青岛分会理事,青岛市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多家国家级外科杂志编委及顾问,是中华医学会首批公布的全国40名资深会员之一,被授予“终身名誉会长”称号;青岛市市立医院在1985年授予他“终生名誉院长”称号,山东省外科学会评价“王训颎教授是山东省外科的奠基人”;他不仅是青岛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他曾多次当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青岛市先进工作者;先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共产党,曾当选第三、五、六届山东省人大代表,青岛市第一、二、三、四、八、九届人大代表,曾担任第八、九届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等职务。但面对这些荣誉和头衔,王训颎却另有见解。他在晚年谈及自己的专业时曾说:“我没有什么专业,病人需要我做什么手术我就做什么手术。”他在总结自己从医60年的体会时说:“我以能得到广大病人的尊敬和信任为最大的满足。”在他大大小小的头衔中,他最常用也最爱用的一个是“医生”,在信札的最后,他总是庄重的署名“王训颎医生”,这显示了一种真正的职业精神,也是王训颎光辉又朴实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王训颎于2003年7月14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会及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社在收到他逝世的讣告后,在回信中指出他是“我国外科学界的开拓者,是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会的最初创建者”。他一生处事荣辱不惊,仁爱宽厚、平等待人,正直廉洁,为医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尊重和爱戴他的人留下了永久的思念。王训颎逝世两个月后,在他终身服务的市立医院,他不久前亲笔书写的“生命绿洲”的匾额正式揭牌,高悬于门诊大厅,成为医院的形象品牌。这位毕生献身医学事业的老人,他至善至美的品质和情操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让人们对“生命绿洲”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撰稿人:张东媛)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