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北欧、英国印象

         

        仪平策

         

         

        金秋十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20071031日,我们一行由省各民主党派驻会副主委作为成员的赴北欧、英国考察团,在团长、省委统战部高镇东副部长的带领以及孙中亮副处长等的陪同下,登上了驶往北京的列车。当晚2点,考察团从北京国际机场登上飞赴芬兰的飞机,正式拉开了这次前后历时十三天的考察活动序幕。这次考察活动先去的是北欧四国,即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最后去的是英国。这次考察活动给了我们哪些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呢?

         

        环境洁净,风景绚丽,是北欧四国与英国给我的一个最强烈的印象。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光是自然环境,而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生存、生活环境,可以说处处让人感到敞亮、清新、干净、舒适。据说这个季节北欧下雨比较频繁,我们去了后偶尔也遇到一点雨,但晴朗的天气还是居多。瑞典导游小董先生说我们这个团给当地带来了明媚阳光。之前斯德哥尔摩还是阴雨涟涟,我们一到立马放晴了。我们听了自然高兴。这时看看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在像透明玻璃一样碧蓝碧蓝的天幕下悠闲自得地飘游着,清楚得似乎能够看到云彩的纹理,令人心旷神怡。再看天空、白云下面的都市,哥特式教堂的尖顶直耸云霄,仿佛可以摸到天上的云彩;高高低低的楼宇大厦轮廓清晰,在阳光下闪烁着彩色的光芒。就连草地中的绿草,那叫真正饱满的纯粹的绿,绿得有些让人眩目。每到一处国际性都市,如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挪威的奥斯陆,冰岛的雷克雅未克,还有英国的伦敦,几乎到处是白云、蓝天、绿草、彩都……,其环境都给我们这样的整体性美感。说实话,在国内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这种感觉似乎好久未曾有过了。据导游介绍,欧洲好多国家,都把大部分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了,北欧国家的工厂就不多,冰岛甚至全国没有一处工厂,连发电也用的是地热。这些国家有工业也多是高技术、低耗能产业,所以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大多数国家的森林覆盖率都很高,芬兰达到70%,瑞典60%,其他也在50%以上。我们在从芬兰去瑞典的船上,从瑞典去挪威的路上等,都能看到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森林。试想,工业少,森林多,环境能不洁净清新吗?当然不光环境好,风景更美。从城里来到或经过乡下时,你会随处看到这样的风景:在蓝天、白云、旷野的怀抱里,森林草木被秋天涂染得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了,而在林木掩映间,时不时会闪出一排或几幢色彩绚丽的小木屋,屋顶、墙壁或是鲜红色,或是银灰色,或是黄橙色,或是深紫色,其中以鲜红色为多,而房屋的边框棱角都一律是耀眼的白色。一眼看去,这哪里是寻常乡间呀,分明就是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呢。我由此想到西方的油画偏重色彩,大约与这种五彩缤纷的居住环境长期以来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了。 

         

        公民素质高,社会秩序好,是这次北欧、英国之行给我的又一突出感受。这次去北欧四国,没见到过一个警察,也没见到街上有聚堆的、打架的等现象。人们都很安静、很悠闲的样子。导游说,冰岛直到2003年才建了第一所监狱,而且至今狱门紧锁未曾用过。英国伦敦有警察,但也不很多,只是偶然看到几个交警,不过他们执法很严。去白金汉宫时看到了不少警察,还有很漂亮很威风的女骑警,因为那儿正举行纪念两次世界大战活动,据说女王要讲话。但这些警察都很友好,我们拉他们一起照相,他们也欣然配合。街上的交通秩序很好,人们的规矩意识很强。行人没有抢着违章越路的,都是静静地等着绿灯亮了再过,即使没有汽车通过也是如此。汽车也没有争道加塞的、随意变线的、违章行使的等等,所以速度较快,非常流畅,很少见有堵车的情况。司机对行人非常友好,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往往是停下车让行人先过。北欧和英国人大都很有礼貌,见了人也包括见了我们都是微笑着先说一声“good morning”什么的,会说中国话的,还会来一句“你好”,让人感到亲切,倒是我们显得有些拘谨。在公共场合,他们谈话一般都是静悄悄的,不像有些中国人,往往一到饭店等地方就大声嚷嚷,对比很明显。北欧人生活富裕,但并不奢侈。诺基亚是世界最大的手机销售商之一,但其在芬兰的总部大楼却并不起眼,看起来不过就是座四、五层高的普通建筑。如此世界级的大公司却这样简朴,让我感到既惊讶又钦佩。

         

        民众福利高,社会保障好,是北欧、英国在民生方面做得让我印象极深的一点。在芬兰,我们与该国工业联合会的官员西先生有过一次座谈,他全面介绍了欧洲,特别是芬兰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中谈到社会保障问题,他说他们每个公民,从一生下来,就得到国家的福利保障。从婴儿的奶粉,到孩子上学,再到治病、住房、养老等花费,都由国家提供保证,所以公民的生活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他说芬兰的公民收入差距很小,因为收入高的通过税收调节后,再通过福利待遇补助给收入低的,这样贫富差距就不会拉得太大。芬兰在北欧国家中不算最富的,但一个没有工作的公民每月可得到600欧元的政府补贴。我算了一下,600欧元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这件事我至今想来都很有感慨。英国的社会福利也很好。导游是北京人,他讲了一件事,说国内一个赴英考察团中有个老领导,来前好好的,可到伦敦第二天就突发心肌梗塞,后送伦敦医院,不仅抢救过来,做了搭桥手术,而且出院时人家分文不收,说只要是在英国得病的人,无论是谁,都会得到免费治疗。这让我对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

         

        现代化程度高,同时又非常尊重传统,这一特点尤给我很深的感动。我们初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看到它还保留着非常老式的火车站时还有些不解,及至经过了其他国家的首都才发现,保留传统文化是北欧和英国的一大特色。应该说,这些国家的首都毫无疑问地都是现代化大都市,但传统的东西依然随处可见。主要街道的建筑,大都是古旧建筑式样,特别是传统的“城堡”式或教堂式。据说英国伦敦有个规定,凡是在伦敦主要街道翻盖房子,内部装修怎么现代化都可以,但必须将原建筑的外观部分原样保留,不许拆毁,否则就是犯法。为什么这么规定?就是要保留伦敦城的原貌原味。在芬兰、瑞典等国的首都市政广场上,最直观最典型的就数基督教或天主教建筑了。赫尔辛基市政广场周围的白色东正教大教堂以及暗红色俄罗斯东正教大教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给我最深印象的,恐怕还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建筑。那两个世界一流大学,本以为一定是看起来是很现代、很前卫的,但没想到的是,那儿的建筑,从教室到图书馆再到学生食堂、公寓等,几乎全是我们常见的教堂式样。剑桥的“圣约翰学院”、“三一学院”等,从名字看就与基督教密切相关。圣约翰是有名的基督圣徒,“三一”则是指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的意思。就是这个基督教色彩浓郁的“三一学院”培养出了像牛顿、培根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听着不时响起的教堂钟声,我陷入了沉思,宗教氛围如此浓郁的大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宗教与科学为什么会在这儿如此奇妙地结合起来?宗教信仰对于人类文明到底有多大意义?……这都是一些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北欧和英国在建设现代社会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如此高度尊重和自觉维护,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这次对北欧、英国的考察,由于行色匆匆,获得的充其量只是一种走马观花般的印象。既是印象,就难免挂一漏万,乖谬肤浅,只能文责自负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那里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令人羡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如果照搬到中国来,恐怕会水土不服,为什么,因为传统不同,国情有别。单就社会福利说,中国十三亿人口同人家一个国家几百万、几千万人口一比,那还有法照搬人家的模式吗?借用温总理的说法,什么财富也经不住十三亿这个庞大的分母去除啊。所以,立足我们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2008年元月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