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信念的力量

        ——重庆考察报告(之一)

        中央社院第十九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学员、365bet最稳定网址_365平台靠谱吗_365体育备用网站山东省委副主委 仪平策

         

        33045,我作为中央社院第十九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和同学们一起,在社院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赴重庆市进行了前后为时一周的考察活动,相继参观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三个半民主党派的成立纪念碑,渣滓洞、白公馆、邓小平故里、华蓥山、蒋介石官邸、大足石刻(宝顶山)、市人民大礼堂、城市特色街区等等景点和地方。此次考察,印象很多,感触颇深,收获甚大,点点滴滴,令人难忘。

        在诸多的印象和感慨中,我这里最想说的一个,就是在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以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为主的重庆歌乐山军统集中营、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等革命历史文物景点时所产生的一种最强烈、最震撼、最深刻的生命感受与精神体验。这种最为强烈、震撼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其主要内涵用一个词来概括,可以叫做“信念的力量”。

        我从小喜欢文学,后来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又一直留在该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所以对罗广斌、杨益言所着小说《红岩》和赵丹、于蓝主演的电影《烈火中永生》等着名作品比较熟悉。许云峰、江姐等英雄烈士的光辉形象一直像精神灯塔一样照耀在我的生活历程中,他们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坚定持守犹如生命甘霖一般滋润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对我的深刻影响可谓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个判断,那就是许云峰、江姐等英雄形象终究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而文学又总是高于现实的,总是典型化、理想化的,历史的现实中未必真是那么回事。可这次亲身观看了重庆的革命历史纪念遗迹,特别是看了渣滓洞、白公馆以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发现真实的革命历史遗迹比小说、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还更令人感动,其所展现出来的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凶残、斗争的残酷以及革命烈士宁折不弯,顽强不屈、乐观坚定的灵魂,其所处处显耀着的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光辉、乐观主义态度以及英雄们为真理、信念、正义、自由而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执着追求、英勇献身的伟大事迹,均可谓动天地,泣鬼神,一点不让于小说和电影中的描写,甚至它比小说、电影更富感染力。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真正的洗礼和净化。

        在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我看到了比小说描写更真切更富质感的那些锈迹斑斑的美制手铐、脚镣、狼牙棒、老虎凳等等刑具,那上面似乎仍浸染着先烈们的缕缕血迹;看到了空间狭小光线黯淡的牢房,仿佛可以感知到当时的革命狱友们在苦难的岁月中不惧艰难倔强坚忍的英勇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看到了那些英雄先烈的照片、事迹,特别是他们面对苦刑、威胁、痛苦、死亡时所写的那些诗歌或文字。那不是一般的诗歌或文字,那时英雄们用鲜血和理想谱写的伟大的生命华章。比如江竹筠在得知自己不久将被杀害时将自己的女儿送给了狱友,并写下了如下文字:

        倘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养,粗茶淡饭足矣。

        在这里,没有惧怕和绝望,而是从容和坚定,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和信念。男牢房里的何雪松为江竹筠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写了一首献给她的《雪魂颂》:

        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江姐的崇敬和爱戴,也洋溢着对革命的忠诚和赞美。有一位叫陈然的烈士,在狱中写下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我的自白书》尤令人敬佩: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还有一位叫刘国志的烈士在临行前口吟的《就义诗》更加令人感动:

        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也许,这些诗歌在艺术性上还不够完美,但这一点并不影响它们强大的感染力量。它们的每个字,每一句,都像雷霆般有力,如钢铁般沉重,似岩浆般火热,都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激动。我一边观看着烈士们留下的英雄遗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闪光文字,一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在想,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随时都会面临死亡的困境中,先烈们为什么仍会那样充满着浓郁的乐观精神和高远的崇高情怀?为什么我们在这些遗迹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不是悲伤和绝望,而是冲天豪情和慷慨壮志?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读到这些文字时,仍会获得如此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巨大的心灵撼动?

        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一切皆凝结着一种“信念的力量”。

        信念,首先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某种终极性价值的景仰与信奉。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国家和个人,是没有灵魂没有未来的,是很容易被摧垮的;其次,信念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也就是对普遍性真理的理性认知与追求。一个没有理念、理想的民族、国家和个人,是没有高度没有希望的,是注定要被历史或时间抛弃的。总之,无论是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没有了信念,也就会失去力量;而有了信念,则一定会坚不可催,战无不胜。被关在渣泽洞、白公馆牢狱里的革命先烈们,他们手无寸铁,他们饱受摧残,他们失去自由,他们面临死亡……但他们无怨无悔,无畏无惧,仍然豪情满怀,坚韧乐观。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有信念。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有对真理正义的执着坚守与追求。他们坚信敌人一定会失败,人民一定会解放,他们所信奉的价值、所向往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汇入这种普遍性的真理追求和普世性的价值信奉之中。因为他们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不是个人而是人民,不是私利而是公益,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一句话,他们是有坚定信念的一些人,所以他们是有力量的。那时一种强大无比、永不可摧的力量。

        温故而知新。渣滓洞、白公馆中的英雄先烈们心中所充溢的那种信念的力量,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疑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当今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但也有一些人失去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眼里只有金钱、权力、私欲和个人;社会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欲横流、贪贿腐败、丑恶低俗等现象。这些信念缺失的问题,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无疑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力量。所以,中共十七大提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这是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的。我们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注重在全民族、全社会凝聚起一种伟大的“信念的力量”。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却是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的。我们要继承弘扬革命先烈的遗志,牢固树立献身民族、国家和人民伟大事业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

                                                       2008/4/13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