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感想美国之行

         

         

        仪平策

         

         

         

        200910271116,我作为中华海外联谊会组织的第四十七期党外领导干部出国培训班学员,参加了历时21天的赴美学习考察活动。在中央统战部一局副局长孙凌燕团长的带领指导以及美中交流协会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一行由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干部和各省专职副主委组成的23人学习考察团,相继访问了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和纽约及其周边相关城市和地区,就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集中培训学习,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与美国联邦、州、郡、市等各级议会和政府部门以及美联储旧金山分行等开展了一系列访问、座谈、交流等活动,取得较大收获。

        这次赴美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感想多多,需要花些时间慢慢总结,不过就眼下来说,主要有这么几点感想:

        一、发达、富裕的资本主义强国

        过去听说美国富裕、发达,只能说是一种“学”来的“知识”,没有直接经验。这次到了美国,对它的富裕、发达有了直接的感受、印象和经验。美国确实是一个发达、富裕的超级资本主义强国。就拿房子和汽车两样东西来说吧。

        据美中交流协会安排的导游说,美国的房子分五等,一、二等的房子是大富豪和富人们住的,一般是买下一座山,盖上城堡式的房子;或者在山边水边买下一块地,盖上自己的小别墅,当然与住房相配套的健身、娱乐、休闲等设施自然是一应俱全的。第三等房子称作“single house”,是一种与他人隔开的、独门独院设计独特的住所。这种房子可以说是美国人住房中的最主要部分。美国的中产阶级都基本住这种房子。第四等是几家住户共同置地建设或一起购买的比邻而居的房子,各户之间用篱笆什么的隔开来,这家打球,不小心球会蹦到邻家去。需要说明的是,除城堡式房子外,上面所说的这几等房子虽然样子不一,但大都是单层式,很少是楼房。第五等房子则基本是楼房,或者叫公寓式住房。住这类房子的人,大都是低收入阶层、失业者、外国留学人员等等。在美国住房的上述五种主要模式中,第三、四等,特别是第三等single house型是主要的,这反应了中产阶级在美国的人口构成中占据大多数这一现实状况。有人说美国的人口结构呈橄榄状,两头小,中间大,说的就是中产阶级占据多数这一社会实情。美国住房的分布状况即是这一人口结构的真实呈现。这便让我们这些新来美国的人常常产生这样的“错觉”: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像洛杉矶、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但似乎没觉得是来到了大城市,倒像是还行进在农村、乡镇一样的地方,因为我们到处看到的是沿着山坡依次而建的错落有致的单层建筑,没有或者说很少看到一般大城市常见的那种高楼大厦。只有到了市中心才会看到有一片拔地而起矗然而立的高楼大厦,这群高楼大厦大都是城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和政府、议会驻地等,比如纽约的曼哈顿区就是如此。而美国人的住房,特别是中产阶级的住房,则大都不在市中心,它们多以与市中心高楼大厦截然不同的单层平房造型,广泛分布在远离市中心的城市边缘地区。远远望去,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其市中心是摩天大厦群落,这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建筑被周围更为普遍更为广远的单层造型住房包围着,好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艘巨轮,倒显得似乎有些突兀和孤单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住房景观。但是,这样一种住房景观,住房结构,是需要雄厚的国力、财力支撑的。那些single house住房,价格在100万美元左右,少则五、六十万,多则一百五、六十万,这说明了美国中产阶级普遍较高的收入状况。另外,没有充裕富足的土地资源,也无法形成这样的住房景观。因为这样一来,每家每户都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土地,这就等于将单家独户的住宅院落平铺在大地上,没有富裕的土地资源这样做可能吗?比如在中国这样土地少人口多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也设计和建设这样的住房,将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再一个就是汽车。美国是一个行驶在车轮子上的国家。在公路、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只有一眼看不到头的汽车之流在穿梭涌动。美国的汽车多得惊人。据说洛杉矶共有1500万人口,而汽车就是1400万辆。如果不算上少年儿童和老弱病残等不准和不能开车的人群,那么差不多要达到人均拥有两三辆车了。车多了自然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设施。美国好多公路都是9车道或8车道,但就是这样,公路上也是车满为患。一眼望去,来回共有1618个车道的宽阔的公路上,总是车轮滚滚,川流不息,上下班时段则常常会出现拥堵现象。可以想象,在这么宽阔的马路上,密密麻麻地铺满着、流动着各种各样的汽车,那么这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汽车数字啊。由此不难想见美国人的富裕程度。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开的车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新车多,普遍都是七八成以上的新,马路上行驶的车大都崭新瓦亮。破旧的车子可以说看不到。新车多的原因似乎不难理解,一是美国人收入水平较高,有能力淘旧换新;二是美国的车据说相对便宜,一辆丰田凯美瑞也就一万美元左右,宝马、奔驰之类也就三万多美元。这样一来,美国人自然不开旧车了。第二个特点,是名车多。林肯、凯迪拉克、凌志、宝马、奔驰、沃尔沃等等随处可见。这也是美国人生活富裕的一个表征。总之,通过自己也许不很全面和准确的观察,能够可以直观到、感受到美国确实是一个富裕、发达的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二、真正的小政府、大社会

        我们通过访问议会、政府以及金融的有关部门,认识到美国确实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法制建设成熟的社会,其中尤让我颇有感触的是,美国也真正达到了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形态。记得有一次我们去访问旧金山政府的经济发展局,听取该局负责人William·L·Lee介绍旧金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着重宣讲了该市重点支持新型产业技术的具体内容,记得其重点介绍的政府支持的产业技术是:混合动力、清洁绿色技术、媒体技术、净化煤技术(可节约30%的能源)、高回收技术、垃圾分类技术等。那么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主要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政策引导投资、推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等。总之,政府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训宣传等举措对社会经济加以引导和实施服务。但政府并不直接指导企业(或行业)、不直接拨款给企业(或行业),更不直接参与和干涉企业(行业)的行为。企业(行业)完全是独立的,其经济行为完全是按市场规律来自主运作的。记得当时我们团中有位在地方上担任副市长的团员向这位负责人提了一个问题,说政府在资金分配政策上是如何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位负责人听了以后,一脸茫然,似乎不知怎么回答。这也反应了美国的政府功能和我国是有很大不同的。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具体地参与、指导、支持企业经营,当然也不会在资金分配上直接向某些产业倾斜。美国政府的资金是通过纳税人缴纳税款获得的,它也必须将资金用于整个社会公共事业。企业资金主要靠向银行贷款或上市融资来完成,而银行在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参观了美联储旧金山分行。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美国的大小银行的资金除了吸收储蓄外,主要是向美联储借款。当然它所吸收的储蓄也要存放在美联储银行。这样,各个大小银行具体承担向企业放贷的功能。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银行破产,储户的在银行的存款则由美联储银行承担本息归还义务。这样就完全保证了储户的利益,同时,企业与银行间也形成了一种利益攸关的关系。政府的财政不直接用来支持企业发展,而是主要用来养活政府公务人员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比如用来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社会保障事业等。

        对美国的小政府、大社会制度形态,我们在与一些议会人士的座谈中也获得了很深印象。我们去访问过美国国会的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该中心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创立的,中心任务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在学术上对当代的各种政治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和交流。当时美国方面来了三位,一位是在美国国会工作过28年的资深研究员Don Wodfens Berger,一位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资深专家也是经济学家的Kent Hughes,第三位是美国前驻中国大使Roy(大家称他为瑞大使)。他们在谈到政府与国会的关系时,强调了一个原则,即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动议,但国会有选择权,可以“枪毙”总统的建议和意见。总统及其所领导的各种行政机构,负责提出年度行政预算、货币政策、经济规划等议案,国会可以支持或否定这些议案。美国总统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外交两个领域。国会的权力则更大,只有它批准的议案才会成为法案或决议案。用Wodfens Berger的话说,国会的权力和作用就是拿着钱包,它有权决定给不给政府钱;而国会的议员是社会民众或选民选举出来的,并不一味忠于总统。他们代表的是全国各个选区选民的利益和意愿,实际上在法理上也就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意愿。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政治架构是“三权分立”,即行政、司法、立法三权是各自独立,相互制约的。这种制度设计,从政府与立法机构的关系说,核心也是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和形态。这种制度设计不仅体现在联邦政府和联邦议会的关系上,在州甚至在郡、市等各级政府和议会的关系中实际上也如出一辙。我们访问过加州议会,加州议会和加州政府在同一个大楼里办公。加州的制度也是“三权分立”,加州政府负责提出州年度预算及发展规划,加州议会负责审议项目并决定是否拨款,还负责监督项目的过程。这个政府提出议题、议会立案一直到最后形成议案、法案,整个程序走下来一般须要910个月,大的议案的审议过程时间还要长,有的达4—5年。这对政府的制约是很大的。据说现任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就是因为议会迟迟不批他提出的社保议案,弄得这位州长财政拮据,无法向选民交代,甚至连养活政府办公人员的开支都困难重重,只好想办法去变卖政府的某些资产,以应政府急需。这也典型反映了美国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形态。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国会的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听完了上述三位的相关讲解之后,我们团中就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说:美国人中有种流行说法,叫做中国威胁论,你们对此怎么看?瑞大使对此做了解释,他说,在美国人看来,所谓中国的威胁,主要不是指经济实力,而是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国防开支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这让美国人感到威胁。这会影响到美国某些政策的制定;二是美国的好多大的制造业都搬到了中国,这让美国人感到他们的工作机会让中国夺去了,致使美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就业人数不断递减。这让好多美国人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从瑞大使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第一个威胁,中国政府已经作出解释,此处不拟讨论;他所说的第二个威胁,倒是很值得研究的。从政府的角度讲,将制造业搬到境外、国外去,虽然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等等,但直接的压力却是会失掉好多工作机会,不利于本国就业,这会导致选民们的不满和反对,引发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所以应该不是政府所愿意倡导的。但这样做却对企业有好处,企业可以利用境外、国外的廉价劳动力以大大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将制造业搬到境外、国外去,是一种纯粹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与政府是没多大关系的。这也算是美国小政府、大社会的一种特定表现吧。

        在小政府的理念中,还有一个就是服务型政府概念。小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应该是统一的,它所面对、所服务的就是大社会。换言之,政府在国家的制度设计中,不完全是权力型组织,它还是服务型机构。它运用全社会的共有资源,向全社会提供公共化服务。我们在美国也看到、感受到了这种真正意义的社会服务型政府机构。我们访问过旧金山圣·可拉拉郡社会服务局的一个办公地点。据那里的负责人介绍,该郡的社会服务局办公地点遍布全郡各地,共有1200个工作人员。我们所访问的这个办公地点,是郡社会服务局一个最大的办公室,它着重负责食品与医药的发放。整个郡有十二个城市,总人口17万,大部分人要接受社会救助和服务。一年光医疗保险一项就有10万多个案。这里的人口结构多元化,墨西哥人占30%,亚裔人占20%,白人50%,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服务的多元化。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了困难,或是找工作,或是生病,或是没饭吃、没房住等等,只要拨打这个社会服务局的公开电话,剩下的事情就是这个服务局来办了。这个服务局的电话系统可以讲100多种语言,办公室里也有会说各种语言的翻译,这就保证了社会服务的便利、迅捷、准确和高效,可以及时惠及郡内任何一个求助者。这种政府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化实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值得学习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个环境基本是友好的,和善的。如果将称之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不算过谬。这里所说的环境,既指的是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总之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息息相关的整个外部环境。为什么说我们所观察到、经验到的美国是一环境友好型社会呢?不妨举些例子说说吧。先看看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开车,美国人的马路往往好多个车道并行,但开车人很少有随意变道的,更见不到有随意插塞的,即使需要变道,也是等到与所要行驶的那个车道的车拉开较大距离后才实施变道。我们很多时间都在马路上行驶,所以这种行车景观我看到很多,感触颇深。还有就是行人与行车的关系,往往是行车为行人让路。当车是往右拐弯时,恰好遇上右侧的行人正往左侧方向直行,这时开车人尽管可以向右拐行,但他往往会将车停下来,静静等待行人过去,然后再往右转弯,从未见过行车与行人争道抢行的,也未见到开车者见到行人行走在车道上就摁喇叭的。这些情景里面其实都贯穿着对人的友好、对生命的敬畏精神,让人感动。还有就是人对人。美国人对待我们这些“外国人”都很礼貌友好,相遇总是先打招呼:hello! morning!等等,觉着亲切。我们去旧金山圣·可拉拉郡社会服务局访问期间,总爱对着一个个“盒子间”的工作人员,劈里啪啦一顿拍照,可人家总是点头微笑,从不拒绝。还有美国的警察先生、海军官兵等,大家见到他们总是喜欢拉他们合影,他们也笑眯眯地点头同意,并极尽配合。在美国考察期间,警察见到得很少,社会秩序井然。还有就是自然环境,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国这方面搞得更好一些。我们到美国先是去的旧金山,就首先被那里的清新环境吸引住了。后来到了洛杉矶、华盛顿、纽约等,虽然环境不尽相同,但环境的清新友好舒适和谐是大致差不多的。这些地方的天都是湛蓝湛蓝的,白云轻轻飘动着,其屡屡丝丝的清晰之态似在眼前。太阳毫无遮拦地泼泄下来,透亮耀眼,将山水景物映照得图画一般美丽。海水、河水、湖水也是湛蓝湛蓝的,好像天进了海中、河中和湖中,水天一色了。海鸟欢快地鸣叫着,自由地飞翔着,闹得到处充满了生气。值得一说的是松鼠。在洛杉矶、纽约等大城市,可以随处看到有松鼠跑来跑去。连美国国会那样人多热闹的地方,也有松鼠在道路上大摇大摆目中无人地跑动。这些松鼠似乎压根没把人放在眼里。公园更是不用说。纽约中央公园里松鼠遍地乱跑,而且看来很喜欢人这种“动物”,当我们对着它拍照时,它不仅不跑开,而且似乎领会人的意图,有意摆出各种姿势来,让我们尽情地拍个够,真得是友好极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非一日之功,关键还是美国人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动物的平等意识等比较自觉了,才会出现这种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奇特景观。

        此次美国之行,感慨良多,先说这三点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也并非人间天堂。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许多方面也是问题多多,不宜盲目照搬的。比如它那么多的汽车,一天需要用多少汽油啊,污染环境不说,哪有那么多汽油供它烧啊,时间长了肯定会有能源危机的。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石油,美国会多么狼狈。还有,一律追求单层住房也不是长法,因为人口总是不断增长的,土地也总是会慢慢吃紧的。就中国来说,这样的住房模式也是行不通的,想照搬也难。还有,美国社会是有着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这个其实无庸讳言。但美国的民主体制是在美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是和美国特有的土壤和环境密切相关的,别的国家是无法照搬拿来就用的。事实证明,但凡是从美国照搬过来的所谓“民主”,那些国家的民主往往会最终做成夹生饭,很少成功的例子。中国自然也是如此,如果照搬美国的“三权分立”,照搬美国的民主制度,那肯定也会水土不服,难以生长的。因此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走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主之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其他种种,大致如是。从这个角度说,在学习、借鉴发达的美国经验的同时,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其实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009年12月8凌晨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